2)第八十三章 定论_庶子夺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从未动摇,但今日,李承乾的所为却刺到了李世民心中最为敏感的那根弦。

  李世民的储君,可以没有何等了得的文才武略,可以是个中庸之才,但绝不能使他重蹈自己的覆辙,绝不能是个对兄弟都下得去手的狠厉之徒。

  若是他所立的储君是一狠厉之徒,百姓受苦自不必说,甚至就连他的几位皇子都难保全,这绝非他想要看到的。

  可为守成之君,但务必要保住他的诸位皇子,不使宗室内斗,手足相残,这是他的底线。

 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道:“楚王在庐州遇刺,此事你当清楚吧。”

  李世民先问李承乾,再问李恪,长孙无忌一时间也有些摸不清李世民的心思,但还是如实回道:“庐州行刺一事震动朝野,臣自知晓。”

  李世民叹了口气,接着问道:“那你可知此事之后太子之言?”

  李承乾自然不会把自己的话告知长孙无忌,长孙无忌回道:“臣不知。”

  李世民道:“惜刺客未能尽功,中三郎咽喉,致留后患,辅机你以为这是一个仁君该有之言行吗?”

  李世民之言一出,长孙无忌心中一震,终于知道李世民寻他何事了,原来竟与李恪遇刺有关。

  长孙无忌道:“莫不是有人谣传,生了误会?臣以为太子行事不当如此。”

  李世民摇了摇头道:“此事太子自己都已认下了。”

  长孙无忌闻言,一下子默然了,他没想到太子身为国储,竟能说出这番话,还传了出去,非但叫长孙无忌费解,更有几分失望。

  身为嫡长,有几分手段本就是应该,但李承乾行事却如此疏漏,连这等话都能传了出去,实在是不该。

  不过事已至此,长孙无忌也别无他法,纵然对李承乾心有不满,但他的储君之位更关系他长孙家的世代荣华,他只能为李承乾发声。

  不过长孙无忌何等聪慧,眼下李世民初知此时,正在气头上,他绝不会白口为李承乾辩解,只得另辟蹊径。

  长孙无忌问道:“此事干系重大,却不知陛下从何而知?”

  李世民不假思索地回道:“自是御史台闻风禀奏。”

  长孙无忌闻言,问道:“御史台臣所奏,多为坊间所闻,抑或是臣僚之间所传,然太子言于东宫,本该是秘辛之事,怎地传于外朝?”

  长孙无忌只是这么一问,甚至不用多言,李世民自己便已经有了猜测。

  是啊,东宫所言本该绝密,可此事怎的叫八竿子打不着的权万纪探知了消息,莫非此事之后别有内情?

 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,问道:“辅机是以为此事别有内情?”

  长孙无忌看着李世民微微皱起的眉头,靠上了前去,适时道:“前隋废太子杨勇便是前车之鉴,陛下不可不防。”

  前隋废太子杨勇,本为隋文帝杨坚嫡长子,储位之争中被杨坚次子、隋炀帝杨广所害,贬为庶民,后矫诏杀于府上,子孙之辈尽数丧命,此事李世民怎会不知。

  李世民听了长孙无忌的话,心头猛地一颤,仔细回味了起来,心里越发地不踏实了。

  李承乾所言确实不妥,但若要因此而重走前隋杨勇的老路,这也绝非李世民愿意看到的,毕竟在众位皇子之中,李世民最为疼爱的,终究还是李承乾这个嫡长子。

  在这一刻,那个杀伐果决,染血无数的乱世帝王竟也变得优柔寡断,满是儿女情长。

  李世民在心中斟酌了片刻,拳头紧握又松开,终究还是另做了决定:太子言行虽是有失,但此事蹊跷,暂且惩戒一番便是,太子之位干系国本,轻不可动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